“你有空一定回来看看,咱村变化可大了!通过蔬菜园区建设等产业项目,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电话刚接通,河南省政协驻扶沟县包屯镇朱村岗行政村第一书记何广武便热情地招呼着当年的“三同”小分队成员,要常回“家”看看。
河南省扶沟县朱村岗行政村村民在收获花菜
2019年夏,本报“三同”活动小分队3人与第一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自此在朱村岗有了“家”,时刻牵挂着村里的变化。
“书记,蔬菜大棚门口的路修了吗?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下过雨,泥路不太好走。”
“路早就修好了,你现在再来看,都是宽敞平坦、质量过硬的水泥路!”何广武当即朗声笑道。
“陈静大姐一家还好吗?”
“她和她爱人现在有两个黄瓜大棚,家里的小楼早盖起来了。”何广武笑着打开话匣,细数着村里蔬菜园区的种种变化:“蔬菜种类变多了,除了黄瓜,还有茄子、蘑菇、豆角、西红柿、有机花菜;规模也扩大了,从当年的500亩已经‘扩张’到800多亩,我们现在还有个小目标——结合扶沟县蔬菜生产大县实际,要建成千亩蔬菜园区,增强园区整体规模化、科学化发展。”
村里甚至还上演了人人称道的“逆袭”故事。“咱村当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何书勤,他患小儿麻痹症,属于二级残疾。经过我们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为他申请了3万元创业无息贷款,他开始种植蘑菇,一年两茬收入近5万元,转身成了脱贫致富的典型人物!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还以‘身残志坚谋发展 自力更生奔小康’为主题,对他进行了宣传报道。”何广武笑着为这位村民打起了“广告”。
如今,村里有更多像陈静、何书勤一样的村民为此受益。何广武为大家算过一笔账:“村蔬菜园区吸纳带动了90户脱贫户200人就业,村脱贫户每天来园区务工,按每个大棚10人务工、3个月时间计算,园区40余座大棚可带动有劳动能力的村民36000人次,按每人70元/天算,人均收入6000余元。”
令何广武欣喜的是,村民的发展意识也随之提升,视野变得更为开阔。特别是听说要建新大棚,报名人数猛增,竟然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场面,已经排上队了。
回望这些年的历程,何广武不禁感慨,在河南省政协派驻扶贫工作队以前,朱村岗行政村是省级贫困村,村民除了种植小麦和外出务工,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如今,在省政协多年的帮扶下,这里的面貌已大为改观。
作为一线的参与者、见证者,何广武吐露心里话:“项目不会自动落到村里,我们需要主动去找、去协调。虽然有难度,但一切事在人为。身为驻村第一书记,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为老百姓多办实事。”
这不,今年村里在产业项目上又迎来一桩大喜事:投资90万元,建成了166千伏光伏电站,并于8月底并网发电,这一收入将直接入账村集体收入,进一步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书写新篇章。
和记者唠完“家常”,何广武又意犹未尽地传来了多张照片:有建好的光伏发电站、有满载而归的蔬菜车、有笑着展示丰收成果的村民……
照片中流露的,既有扑面而来的欣喜,也有浓浓的不舍与期望:2020年,何广武从上任驻村第一书记钱雨田手中接过接力棒,时隔近3年,他即将把这一重任传给下一任驻村第一书记,“等村貌再换新颜,咱们一块儿回‘家’看看!”
本文网址:http://www.yqlinks.cn/fugouxian/552415.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周口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